? 大連工業大學: “育新機、開新局”,以紡織領域人才建設助力戰略發展
  • <xmp id="06oke"><nav id="06oke"></nav><menu id="06oke"><menu id="06oke"></menu></menu>
    <xmp id="06oke">
  • <center id="06oke"><menu id="06oke"></menu></center><menu id="06oke"></menu>
    歡迎光臨~昆山市英杰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
      咨詢電話:0512-55230820

    公司新聞

    大連工業大學: “育新機、開新局”,以紡織領域人才建設助力戰略發展

      大連工業大學副校長任文東在采訪時對紡織之光基金會進行了高度贊揚,他表示,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在紡織行業發展中起著壓艙石的作用,將紡織行業的人才培養之基筑建造的牢之又牢。

      大連工業大學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4所輕工業院校之一,一直致力于輕工紡織等專業的人才培養,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自1997年至今,通過各類表彰獎勵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大連工業大學自2014年開始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獎、學生獎獎勵,共計獎勵48人,其中教師獎獲得者8人、學生獎獲得者40人。

      2018年,該校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張鴻教授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聯全國唯一的教師特別獎,這也是該校在這一獎項上的首次突破。作為“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特別獎的獲得者,張鴻教授多年來專注教書育人,潛心教學研究,不斷積累教育教學改革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獲得5項教學成果獎,發表教改論文9篇,階段性成果獲得遼寧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紡織之光”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勵。

      大連工業大學的師生十分向往并認可“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獎和學生獎,且以獲得獎項為榮,因為該獎項不僅是對于相關專業領域老師和學生的獎勵,更是對于他們在專業領域的認可,也鼓勵了更多學生投入到紡織科技相關領域深造工作,他們把獲得“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獎勵視作是紡織人的高光時刻,“紡織之光”用科教先行者們的智慧光芒為紡織行業帶來了動力,肩負行業責任擔當的一代又一代紡織人必將用實際行動為紡織科技、教育事業做出貢獻,助力國家紡織行業長足發展。

      談及紡織行業發展對紡織院校教育的影響,任文東表示,從衣被天下到國防軍工、從交通運輸到醫療衛生、從環境保護到新能源開發,紡織行業在不斷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我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工業部門之一。教育領域中最大的變化是紡織專業不再是單一的發展,隨著數字經濟“互聯網+”的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產業不斷融合,紡織專業也嘗試“紡織+”(紡織+材料、紡織+貿易、紡織+機械等)模式的人才培養,通過與其他知識的多模塊結合,激發紡織專業教育更大的發展潛力。紡織專業教學也更注重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金專、金課、金師等方面的建設上下功夫,增強主動融入、主動接軌、主動服務行業發展的意識,進一步理順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在推動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引領行業科技進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在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依舊是“開放、創新、融合”。一是注重開放發展,關注國際學科動態,強化教育教學與國家戰略對接。二是注重創新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三是注重內涵式發展,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學科建設,實現院校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需求的有效匹配。

      任文東表達了對行業發展及高校師生的期望。他表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才建設是國家戰略發展中“育新機、開新局”以及推動紡織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中之重。對于紡織領域人才建設,一是要進一步推進紡織學科建設,以OBE教育理念進行人才培養,以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為目標,發揮高校以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作用;二是要進一步提升紡織非遺人才建設,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專業融合培養非遺人才,既能提升傳承人的技藝融合、優化生產組織和布局結構、豐富紡織專業學生就業方向,還能健全傳承發展創新發展鏈條助力鄉村振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希望老師們能繼續深耕教育事業,為國家發展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希望學生們以夢為馬,以汗為泉,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獲獎教師:

      創新性構建特色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對教師而言,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不僅是對學校在紡織人才培養上取得的成果的認可,更是代表紡織行業對一線教師的鼓勵和鞭策,增強了作為紡織類高校教師為行業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促使一線教師時刻關注行業的發展,洞見行業人才需求,深化教學改革,為行業培養輸送所需的人才。

      大連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潘力是2015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她充分研究國際院校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多次論證,創新性地構建了“一條主線、兩段三模式”的特色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高校率先開展了以產業需求確定專業方向,學生按志愿選擇專業的教學模式,不僅獲得遼寧省教學成果獎,還多次獲得遼寧省高等教育研究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一條主線、兩段三模式”的特色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即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主線,將四年的教學過程分“2+2”兩段,前兩年設置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平臺課,不分專業方向,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旨在為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后兩年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采用“模塊化、多方向選擇”“工作室”和“卓越試點班”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可完全按興趣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潘力尤為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意識,主張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達到學生能力范圍內預想的目標,增加學生在研究中的獲得感,樹立自信。曾有本科和研究生都是生物專業的跨專業學生,想通過讀第二個研究生實現她做服裝設計師的夢想。潘力結合了該生學科交叉的專業優勢,選定了研究方向“廢舊面料的二次處理”,采用逆向思維設計方法,進行色彩的減法設計,既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又幫助她實現了夢想。她認為,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做好一名教師的基本素養。因此,如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本,培養出國際化、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個課題對教師來說是要終身努力實踐的。

      談及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潘力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提高教師團隊的教育教學水平,是目前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最核心關鍵的問題。在這方面,教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放在首位。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專業能力,在塑造學生的人格魅力和知識結構的形成上起到關鍵作用。高校教師更要將重點放在“導”上而不是“教”,引導塑造學生價值體系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

      雖然新冠疫情對教學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潘力表示,得益于對新技術、新方法的關注,提前布局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幫助院校師生克服了疫情帶來新挑戰。大連工業大學在國內服裝院校率先引入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深度融合,建立服裝信息化研究中心,引入服裝ERP系統進行教學實踐;積極建設精品視頻課程,旨在打破長期困擾實踐教學中企業實踐環境的瓶頸。

      虛擬仿真教學中心早在2014年就開始投入建設,進行虛擬仿真教學系統的研發,基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設計實踐教學而開發了智能服裝定制、陳列設計、數字化數碼印花、人體擬合、服裝工廠虛擬仿真等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綜合實驗項目,策劃設計了VR/AR智慧工廠和服裝全流程定制虛擬仿真系統,采用虛擬仿真和真實場景錄像及人機互動等多種形式,將技術文件制定、工藝單設計、設備模型和功能、演示視頻、虛擬動畫等多種信息生動地呈現出來,再現了現代化大型服裝企業的真實工作場景,結合課堂教學,通過模擬智能化服裝定制全流程,使學生了解現代化服裝企業的生產模式,系統掌握服裝生產過程與制作工藝,了解工業化生產和手工制作的本質差別,并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自主完成西裝制作工藝,準確識別智能化服裝生產設備,靈活設計技術文件及工藝單,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畢業后適應行業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實現了學生在實驗室里就可以完成在現代化服裝企業各環節實習的“身臨其境,實時交互”真實體驗。

      在疫情期間教育部的實驗空間上線后,該系統增加近2萬閱覽量,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潘力應邀在第一屆紡織服裝虛擬仿真專家委員會等全國型會議上作了4場專題報告,并在2019年被日本關西服裝產業協會邀請在年會上做專題報告。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被評為2019國家藝術類首批虛擬仿真金課。

      獲獎學生:

      不讓大學生活留下遺憾

      宋文靜2015至2019就讀于大連工業大學,在校期間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學生獎(原錢之光獎學金),這次獲獎讓她對本專業有了更進一步的學業規劃,決心繼續深造。她表示,紡織之光學生獎對紡織學子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更加堅定學習紡織專業,并從事紡織專業。

      出于對紡織服裝行業的興趣,宋文靜選擇了紡織專業,為了學好這個專業,她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紡織專業課有很多都需要記憶的內容,尤其到了考試周,問答題較多,需要利用一些理論知識,這時宋文靜會把每一章的內容進行梳理,根據框架記憶。她表示,雖然紡織理論知識很多,機器也很多,但是在腦海中形成框架和邏輯關系后,能夠更快速的記憶。學習中遇到焦慮時,宋文靜表示,會轉移注意力,等到情緒穩定時再解決問題。宋文靜希望紡織之光基金會帶領紡織人走向新的輝煌,愿母校越辦越好,桃李滿天下,愿學弟學妹們好好珍惜大學時光,在這個充滿激情的青春歲月里,不但要好好學習,還要好好享受生活,不讓大學生活留下一點遺憾。

    AAA面料網GFHJTYJUTI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

    聯系我們

    聯系人:楊小姐

    手 機:13912652341

    郵 箱:377830286@qq.com

    公 司:昆山市英杰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江蘇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號雙星疊座A2217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